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将赴吴兴登乐游原
杜牧
清时有味是无能,
闲爱孤云静爱僧。
欲把一麾江海去,
乐游原上望昭陵。
陈斐解读
这首诗是被称为晚唐“风流才子”的杜牧,在唐宣宗大中四年(850)即将离开长安到湖州(即吴兴,今浙江省湖州市)任刺史时所作。杜牧颇具政治、军事才干,深通“治乱兴亡之迹,财赋兵甲之事,地形之险易远近,古人之长短得失”(《上李中丞书》)。身处藩镇跋扈、宦官擅权、边患频发的时局,他提出一系列主张,渴望为国效力,但一直郁郁不得志。当时,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,感到难以施展抱负。尽管京官的待遇和前途要比地方官好,但杜牧还是请求出守外郡。离京前,他到长安城南的风景名胜乐游原登眺游赏,写下了这首诗。
儒家强调“温柔敦厚”的“谲谏”,不管统治者多么昏庸,都不能直言指斥。孟浩然求仕不得,只能说“不才明主弃”(《岁暮归南山》);韩愈被贬潮州,自认“臣罪当诛兮,天王圣明”(《琴操十首·拘幽操》)。杜牧亦然,满腹怀才不遇的牢骚无法遏制,但是只能通过正话反说的自嘲来表达:“清时有味是无能。”他将自己被投闲置散的处境,视为对特殊人生趣味的主动追求,而这,恰好说明了自己在“清时”的“无能”,因为圣人有言:“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。”(《论语·泰伯》)次句“闲爱孤云静爱僧”进一步申说自己的特殊之“味”。第三句说外放,手把“一麾江海去”正是“有味”人生的自然选择,也显示了杜牧对京师政坛的失望。不过,生于世族、素怀兼济之志的他又于心不忍、不甘,所以频频瞻望昭陵。昭陵埋的李世民是有名的贤主,唐时有冤者许哭昭陵。诗人瞻望昭陵,既是思有明君继起,唯才是举,再造盛世,也有欲倾诉怀才不遇的冤屈之意。诗歌到此戛然而止,却发人深思,惹人唏嘘,颇多余韵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经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