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写活一件事”40条方式方法与技巧
作者:Ashida
平时写东西,是不是常遇到这种情况,明明是件挺带劲的事儿,写出来却干巴巴的,跟念说明书似的?读者看了直眨巴眼,压根get不到你当时的激动、委屈或者好笑?其实啊,“写活一件事”说难也难,说容易也容易。难在得有耐心抠细节,容易在素材就在咱身边,早上摊鸡蛋的油星子、路上遇见的流浪猫、跟人拌嘴时的脸红脖子粗,都是能写活的事儿。关键是别端着,把那些看见的、听见的、摸过的、心里琢磨的,原原本本地写下来,再加点“五感”“细节”“情绪”这些小料,事儿自然就活了。
重点内容导读:
第一、大事儿是由无数小事儿堆起来的,那些不起眼的“碎渣子”,一个小动作、一句半截话、个没用的物件,恰恰是让事儿活起来的关键。
第二、写事儿最忌“没感觉”,得让读者眼睛看见、耳朵听见、鼻子闻见、舌头尝到、手摸得着,这事儿才能立起来。
第三、写事儿不能一竿子到底,得有快有慢——着急的地方飞着写,动人的地方停下来磨,就像看戏有紧有松,才让人跟着揪心。
第四、事儿是死的,人是活的,写事儿得把当时的心跳、喘气、发慌都写进去,让读者跟着你笑、跟着你酸。
第五、同一件事,站在自己、别人、甚至物件的角度看,味道完全不一样。换个视角,事儿就有了新意思。
第六、有些小法子,像给菜加盐,不起眼,却能让味儿一下子出来。这些“小料”能让事儿更有嚼头。
第七、别总想着写惊天动地的大事,生活里的小事,第一次骑单车、跟人吵了架又和好、蹲在路边看蚂蚁,写好了比大事还动人。
第八、太平淡的事儿没人看,得有点小冲突,吵架、误会、意外,解决冲突的过程,最能写出人的性情。
第九、写活一件事,不光要学方法,还得知道哪些坑不能踩。避开这些雷,写出来的事儿才不“隔应”。
一、抠细节:小事儿见真章,别漏“碎渣子”
1.动作分解法:把一个动作拆成好几步
别写“他喝水”,写他“手往桌上摸,指尖先碰到杯沿,捏着杯子转了半圈,杯底在桌上磨出'吱呀’声,仰头时喉结动了三下,放下杯子时洒了两滴水在裤腿上”。举例:奶奶纳鞋底,先把针在头皮上蹭两下,眯着眼穿进布眼里,线拉到一半,手指头在嘴边蘸点唾沫,捏住线头搓搓,再猛地一拽,线“嘣”地绷紧,针脚在布上鼓出个小疙瘩。她手上的顶针被磨得发亮,像个小银圈。
2.物件特写法:让“没用的东西”说话
事件里的小物件——掉了漆的钢笔、皱巴巴的票根、缺角的碗,写它们的样子,就能看出这事儿的来龙去脉。举例:爸爸的工具箱里,有个螺丝刀头歪了,木柄上全是小坑,那是我小时候学修自行车,他握着我的手拧螺丝,没扶住,螺丝刀磕在车架上,柄上撞出个三角坑。现在那坑还在,摸上去硌手,像块没长好的疤。
3.环境碎写法:写周围“不相关”的东西
别只写事儿本身,写旁边的树影晃了晃、桌上的报纸被风吹起一角、远处传来的叫卖声,环境活了,事儿就有了“窝”。举例:跟同桌吵架时,窗外的蝉正叫得欢,声音尖得像指甲刮玻璃。她的铅笔盒没关严,露出半截橡皮,是我上次借她用,被她咬了个牙印的那块。讲台上的粉笔灰被风吹起来,在阳光里飘,像一群白蚂蚁。
4.对话截段法:别写完整对话,留半截
生活里的话哪有那么多完整的?写“'你咋才来’'路上……’'别解释了,赶紧的’”,比写一长段对话更真实。举例:在公交站碰见王老师,她手里拎着菜,“放假没出去玩?”“嗯,在家……”“挺好,记得把作业……”车来了,她挥挥手“上车吧”,后半句被关门声吞了,我猜是“写完”。
5.表情细描法:别只写“笑了”“哭了”
写眼角的皱纹挤成啥样、嘴角是往上翘还是往下撇、有没有咬着嘴唇,甚至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没掉下来的样子。举例:弟弟摔了新买的玩具车,嘴撇了撇,先是眉毛皱成个疙瘩,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三圈,手攥着车轱辘,指节都白了,最后“哇”地哭出来,鼻涕泡吹得老大,挂在鼻尖上颤。
二、抓感官:让事儿有“五感”,读者像亲历
6.视觉聚焦法:死盯着一个细节写
别啥都写,就挑事件里最扎眼的一个画面,比如妈妈炒菜时溅起的油星子、雨天里鞋跟陷进泥坑的瞬间,把颜色、形状、动静写细。举例:那天在菜市场,卖豆腐的大爷掀开木盖子,白净的豆腐上还沾着点布纹印,水珠顺着边缘往下滚,在木托盘上积成小水洼,阳光一照,亮得跟撒了碎银子似的。他拿刀划下去,“噗”地一声,豆腐裂开的地方冒着凉气,白得晃眼。
7.听觉放大法:让声音带情绪
别只写“他说了句话”“有声音”,得写声音的调子——是急得发颤,还是慢得像拖着棉花,甚至能从声音里听出喘气声、咬牙声。举例:邻居张婶站在楼道里喊她家娃,“小宝——回家吃——饭——喽”,头两个字喊得脆,中间“吃”字拖得老长,尾音往上挑,最后那个“喽”字飘在空中,被风刮得颤悠悠的,楼道里的声控灯跟着亮了三层。
8.嗅觉勾连法:用味道带回忆
气味最能勾人,写事儿时加一句当时的味儿,比如旧书的霉味、新摘的黄瓜味,哪怕是臭的,也能让人一下扎进场景里。举例:整理爷爷的旧箱子时,一掀开盖,一股味儿扑过来——有樟脑丸的冲劲,混着点烟叶的焦香,还有老木头受潮的闷味。我想起小时候蹲在他脚边,看他卷烟时,这味儿就绕着我转,连带着阳光晒过的被子味,都裹在一块儿。
9.味觉点睛法:一口尝到事儿的滋味
别光写“好吃”“难吃”,写具体的口感——是酸得牙倒,还是甜得粘嗓子,甚至能尝到当时的心情,比如急着吃烫饺子时舌尖的麻。举例:第一次吃杨桃,切成星星状的片儿放进嘴里,先是有点涩,像啃了口没熟的梨,接着冒出来的甜是淡的,带点水腥气,嚼到最后,舌头上像敷了层薄冰,凉丝丝的。表妹在旁边笑,说我吃的样子像吞了只萤火虫。
10.触觉还原法:写出触摸的质感
写触摸到的感受——是糙得磨手,还是滑得抓不住,温度也得写上,比如冬天的铁栏杆粘手,夏天的石头烫屁股。举例:摸老家院墙上的爬山虎藤,老藤像爷爷的手指头,硬邦邦的,皮糙得能刮下渣,新抽的嫩芽却嫩得能掐出水,滑溜溜的,捏在手里像攥着根绿玻璃丝,凉丝丝的。
三、控节奏:让事儿有快有慢,像走路带劲
11.慢镜头法:把一秒钟写成一段话
遇到关键瞬间,比如摔跟头、接过录取通知书,放慢速度,写每一个小动作、每一丝感觉,让时间“停”一下。举例:风筝线断的那一刻,我盯着线轴转得越来越快,线像条银蛇窜上天,风筝在风里晃了晃,先是尾巴往下垂,接着整个身子歪过来,打了个旋,然后头朝下扎,越坠越快,最后“啪”地砸在麦地里,惊飞了三只蚂蚱。
12.快剪接法:用短句堆出紧张感
写着急、慌乱的场景,用短句子,一句一个动作,别加修饰,像打快板似的,让人喘不过气。举例:下雨了。跑。书包往头上顶。鞋踩进水坑。溅了一裤腿泥。前面有屋檐。冲过去。撞着个人。“对不住”。抹把脸。是同桌。她也笑。
13.留白停顿法:关键处故意不写
写到最激动、最难过的地方,突然停下,写点别的——比如窗外的云、手里的杯子,让读者自己琢磨那没说出来的劲儿。举例:妈妈说爷爷走了的时候,我正啃着苹果。苹果有点涩,咬了一半,放在桌上。阳光从窗缝钻进来,在苹果皮上划了道亮线。那道线慢慢移,移到桌角,没了。
14.重复强调法:反复写一个词、一个动作
想突出某个情绪,就重复——比如“冷”“他没来”,重复几次,那股劲儿就出来了。举例:等他来。站台的灯亮了。等他来。卖烤红薯的走了。等他来。风卷着叶子跑。等他来。最后一班车开走了。等他来。
15.对比反差法:用环境和心情反着写
高兴的时候写点不那么美的,难过的时候写点热闹的,反差越大,情绪越显。举例: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天特别蓝,云白得像刚弹的棉花,街上的人都笑着,卖冰棍的阿姨唱着歌。可我站在路口,眼泪就是止不住,砸在通知书上,把“大学”两个字泡得发皱。
四、融情感:让事儿带着“体温”,别干巴巴
16.心跳外化法:把心里的慌、激动写成身体反应
别写“我很紧张”,写“手心冒汗”“嗓子眼发紧”“心像揣了只兔子,撞得肋骨疼”。举例:上台演讲前,我攥着稿子的手湿了,纸角皱成一团。后台的风扇吹着,可后背还是冒热汗,像贴了块湿毛巾。听见报我的名字,腿像灌了铅,走上台时,脚底下的地毯软得像踩在棉花上,声音出来时,自己都吓一跳——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。
17.回忆勾连法:写事儿时扯出过去的片段
写现在的事儿,突然想起以前类似的场景,比如“现在他给我夹菜的样子,像小时候我掉了牙,他把鱼肉挑了刺喂我”,让情感有根。举例:喝着表哥煮的姜汤,辣得舌头发麻,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烧,他背着我去医院,也是这么冷的天,他的围巾裹着我,嘴里呼出的白气打在我脸上,跟现在这姜汤的热气似的,暖烘烘的。
18.小事动情法:用特小的事儿藏大情绪
别光写“我很爱他”,写“他总把苹果削成小块,摆成小太阳的样子”,小事里的心意比喊口号实在。举例:爷爷走后,整理他的抽屉,发现一沓药盒,每个盒子里都塞着块水果糖,有橘子味的、草莓味的。我想起每次去看他,他都从兜里摸出糖给我,说“甜的,治哭”。现在糖纸都发脆了,剥开一块,舔了舔,甜得发苦。
19.遗憾补写法:写“没做成”的事儿
遗憾的事儿最难忘,写当时“要是再……就好了”的想法,比如“要是那天我追出去,就能跟他说上最后一句话了”。举例:搬家那天,邻居李奶奶站在门口看,我忙着搬箱子,没跟她多说几句。等车开了,从后窗看见她还站在那儿,手里攥着袋我爱吃的薄荷糖——上次我说过这糖提神。车拐弯时,糖袋在风里晃了晃,我才想起忘了跟她说“常来玩”。
20.庆幸强调法:写“还好”的瞬间
写“还好没错过”“还好他在”的庆幸,比如“还好那天我多等了五分钟,不然就见不到他最后一面了”。举例:暴雨冲垮了小桥,我被困在河对岸,正着急,听见“突突”声,是张叔开着他的旧拖拉机来接我。他把车停在水边,喊“上来”,我踩着泥泞爬上去,车斗里还留着上次拉化肥的土腥味。坐在他旁边,听着发动机响,心里想:还好有他。
五、换视角:站在不同“位置”看,事儿变个样
21.第一人称“我”视角:钻进自己心里写
写“我”的看见、听见、胡思乱想,哪怕是错的、傻的,越真实越动人。举例:我以为那只流浪猫会跟着我回家,就把火腿肠掰成小块,一路丢。它跟了三条街,眼睛在路灯下亮得像玻璃球。到楼下时,我回头招手,它却蹲在垃圾桶旁边,舔了舔爪子,没动。我站了半天,腿都麻了,它还是没动。
22.第二人称“你”视角:像在跟人聊天
用“你”来写,像在跟读者说悄悄话,比如“你记得不,那年夏天,咱们在小河边摸鱼,你踩滑了,一屁股坐在泥里”。举例:你肯定忘了,那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小桥,你背着我蹚水过去,水没过你膝盖,你走一步晃一下,嘴里还哼着跑调的歌。我趴在你背上,听见你喘气声越来越粗,像风箱似的。
23.第三人称“他/她”视角:站在旁边看别人
写别人的动作、表情,别猜他在想啥,让读者自己品,比如“他把那封信看了三遍,叠成方块,塞进衬衫口袋,拍了拍,才走”。举例:张大爷每天都在公交站捡塑料瓶,佝偻着背,袋子勒得手发红。有回一个小伙子把空瓶扔给他,他没接,弯腰捡了地上的废纸,慢慢捋平,塞进袋子。小伙子愣了愣,把瓶子塞进自己包里了。
24.物件视角:站在东西的位置看
让桌子、杯子、旧书包当“叙述者”,比如“我是个旧闹钟,每天早上六点,准时把他叫醒。今天他没按停我,就让我一直响,响到齿轮都累了”。举例:我是个搪瓷杯,身上印着“劳动最光荣”,掉了三块漆。主人每天用我泡浓茶,茶渍在我肚子里结了层黄壳。昨天他儿子来了,拿起我,说“这杯子该扔了”,主人一把抢过去,用袖子擦了擦我身上的漆,说“还能用”。
25.动物视角:站在猫、狗、鸟的角度看
用动物的眼睛看世界——猫眼里的人类是“两脚兽”,狗眼里的世界是“气味地图”,简单又新鲜。举例:我是那只流浪猫,那个小姑娘给我丢火腿肠时,我闻出她手上有面包香。她走一步回头一次,辫子甩来甩去。到了楼下,她招手,可那里有只大黑狗的味儿,我不敢去。她站了好久,脚边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,像条尾巴。
六、加“料”:用小技巧让事儿“冒热气”
26.比喻贴土法:用身边的东西打比方
别用“美得像仙境”这种虚的,用“她脸红得像刚摘的西红柿”“他的笑声像漏风的风箱”,越土越鲜活。举例:奶奶的皱纹深,笑起来时,眼角的褶子像晒干的橘子皮,一道一道的。可她眼睛亮,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,看我的时候,那光能把人裹起来,暖乎乎的。
27.夸张接地气法:往生活里的“极致”夸
别瞎夸张,夸得符合生活逻辑,比如“他能吃,一碗面呼噜呼噜下肚,汤都没剩,碗干净得像舔过”。举例:那天的太阳毒得很,柏油路都晒化了,脚踩上去,鞋底发黏,像踩着块软糖。路边的树叶蔫头耷脑,卷得像被人揉过的纸。
28.反话正说法:故意说反话,藏着意思
想说“他真笨”,就说“他可聪明了,把盐当糖撒进粥里,还说'创新口味’”,带点小讽刺,更逗。举例:弟弟可“能干”了,帮妈妈洗碗,摔了三个碗,还振振有词:“碎碎平安,这是给咱家添福气呢。”妈妈气得笑,捏着他的耳朵说:“再添福气,咱家就没碗吃饭了。”
29.拟声词添彩法:多写“哐当”“咔嚓”“呼噜”
声音词一出来,画面就动了,比如“门'吱呀’一声开了”“他'咕咚’喝了一大口水”。举例:爷爷劈柴,斧头“哐当”砍在木头上,木屑“簌簌”往下掉。他咳了两声,“呼哧呼哧”喘着气,把劈好的柴“咚”地扔进柴房,溅起一阵灰。
30.方言俗语法:加句家乡话,味儿就对了
写家乡的事儿,夹句方言,比如“他瞅着我,说'这娃咋恁实诚’”,一下子就有那股劲儿。举例:老家的二婶看见我,拉着我的手不放,“哎哟,这妮子长这么高了,小时候跟个豆芽菜似的,风一吹就倒。”她说着,往我兜里塞了把炒花生,“香得很,尝尝。”
七、写“小事”:把芝麻大的事儿写出花
31.初次体验法:写“第一次”的手忙脚乱
第一次做啥都免不了笨手笨脚,写那些慌张、出错、脸红的细节,比如“第一次煮面条,水没开就下了,面条坨成一团,像浆糊”。举例:第一次给爸爸刮胡子,手抖得厉害,刀片刚碰到他下巴,他“哎哟”一声,我吓得把刀片扔了,他摸了摸下巴,出血了,却笑:“没事,就像被蚊子叮了口。”我蹲在地上捡刀片,眼泪掉在拖鞋上。
32.失误糗事法:写自己的“丢人”时刻
糗事最能让人笑,也最真实,比如“上台唱歌跑调,台下笑成一片,我站在那,脚指头都能抠出个坑”。举例:在超市试吃蛋糕,没站稳,一屁股坐在购物车里,车“嗖”地滑出去,撞在货架上,罐头“噼里啪啦”掉下来,我手里的蛋糕渣全撒在衣服上,导购阿姨跑过来,先问我“摔疼没”,再去捡罐头。
33.等待时刻法:写“等”的煎熬或期待
等人、等结果的时候,时间过得最慢,写看表、来回走、胡思乱想,比如“等录取通知那几天,邮差的脚步声成了最好听的声儿”。举例:等妈妈下班,我趴在窗台数楼下的自行车,一辆、两辆、三辆……数到第十七辆,妈妈的蓝自行车才拐进来。她锁车时,钥匙串“叮当”响,我赶紧跑到门口,手放在门把上,等她一敲门就拉开。
34.告别瞬间法:写分开时的小动作
告别时的沉默、回头、挥手,比说“再见”更让人记牢,比如“他上车时没回头,我看着车开走,手里还攥着给他没送出去的糖”。举例:送表姐去火车站,她进检票口时,回头挥了挥手,辫子上的红绳晃了晃。我也挥手,直到看不见她,才发现手里还捏着她给我的橡皮,是她用了一半的,上面有个牙印——小时候她总爱咬橡皮。
35.意外之喜法:写突然来的小确幸
写没料到的好事,比如“下雨忘带伞,正着急,同桌把伞塞给我,自己冲进雨里”,惊喜不用大,暖心就行。举例:加班到半夜,走出办公楼,发现保安大叔在门卫室留了盏灯,窗台上放着杯热水,下面压着张纸条:“天凉,喝点热的。”水还温乎,喝下去,心里像揣了个小太阳。
八、写“冲突”:有矛盾的事儿才“勾人”
36.吵架细节法:写吵架时的“烟火气”
别只写“我们吵架了”,写摔东西的声音、脸红的样子、说的气话,甚至吵到一半突然笑场的瞬间。举例:跟妹妹抢遥控器,她拽着我胳膊,我死死攥着不放,遥控器“咔哒”一声掉地上,电池滚出来。她瞪着眼,眼泪在眼眶里转,我正想说“算了给你”,她突然“噗嗤”笑了——我头发被她扯得翘起来一绺,像个小犄角。
37.误会解除法:写“原来如此”的释然
先写误会时的委屈、生气,再写真相揭开的瞬间,比如“我以为他偷了我的笔,后来发现是他帮我收起来了,脸一下子红了”。举例:以为同桌故意藏了我的作业本,一整天没理他。放学时,他塞给我个本子,“早上看你落操场了,怕丢了”。本子上沾着点草屑,是我早上跑步时掉的。我想说“对不起”,他却塞给我颗糖,“我妈说,吃糖能消气”。
38.意外应对法:写突发状况时的手忙脚乱
写意外发生时的第一反应——慌了神、硬着头皮上、有人帮忙,比如“突然停电,我摸黑找蜡烛,却摸到一只猫,吓得差点跳起来”。举例:炒菜时油锅着了火,我手忙脚乱往锅里倒水,“轰”的一声,火苗窜得更高。隔壁刘姐听见喊声冲进来,一把关了煤气,用锅盖“哐当”盖住锅,瞪我:“傻丫头,水火不容是这么用的?”她手背上沾了点黑灰,像只小花猫。
39.两难选择法:写“选哪个都难”的纠结
写心里的盘算——选A会怎样,选B又会怎样,比如“手里的钱只够买一本漫画或一个面包,肚子饿得叫,可漫画是新出的”。举例:揣着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,站在小卖部门口,左手边是想吃的巧克力,右手边是弟弟念叨了好几天的奥特曼卡片。巧克力的包装纸在太阳下闪,卡片上的奥特曼瞪着眼。最后捏着钱走了——弟弟昨天帮我背了书包,他比我更需要。
40.和解瞬间法:写“不打不相识”的暖
写吵架后和好的小动作——递颗糖、说句软话、假装不经意帮个忙,比如“他把我摔碎的杯子粘好了,虽然还有缝,却比新的还暖”。举例:跟同桌冷战三天,早读时发现她把我昨天忘带的笔放在我桌上,笔帽上贴了张小纸条:“这笔写起来顺,借你用。”字歪歪扭扭的,像她平时画的小鸭子。我偷偷把妈妈给的卤蛋塞她抽屉里,她上课偷偷吃,嘴角沾了点蛋黄,我假装没看见。
九、注意事项:这些坑别踩,事儿才能活
1.别流水账:别从早到晚全写上
为啥错:有人写事儿,从“早上七点起床”写到“晚上十点睡觉”,啥都记,结果啥都没说清,读者看得犯困。
咋改:挑一件事里最打动人的一个片段写,比如写“逛菜市场”,就只写“跟卖菜阿姨讨价还价,最后她多送了把香菜”,其他的不用提。
2.别光说不练:别只喊“我好开心”“我很难过”
为啥错:光说情绪,不说具体事儿,就像喊“这菜真香”,却不说是鱼香还是肉香,读者没感觉。
咋改:用动作、表情、环境代替情绪词。比如不说“我开心”,说“我攥着奖状,一路跑回家,书包上的铃铛响个不停,见了谁都想笑”。
3.别瞎编细节:细节得真实,不能想当然
为啥错:有人写“奶奶在田里插秧”,却写“她戴着太阳帽,穿着高跟鞋”,一看就假,因为插秧哪能穿高跟鞋?
咋改:写自己见过的、经历过的细节。比如奶奶插秧,应该是“裤腿卷到膝盖,泥溅了一腿,弯腰时,后背的衣服全湿透了,贴在身上”。
4.别丢了“自己”:别写得像别人的事儿
为啥错:有人仿写别人的文章,学人家的调调,结果写出来的事儿没自己的影子,像穿了别人的鞋,不合脚。
咋改:不管学啥方法,都得加进自己的感受。比如学“触觉描写”,别照搬“石头很烫”,写“那石头烫得像刚从灶里捞出来,手一摸,赶紧缩回来,指尖还火辣辣的”——这才是你的感觉。
5.别贪多求全:一个事儿写透,比十个事儿写浅强
为啥错:有人想在一篇里写好几件事,结果每件事都只写了个大概,像啃没煮熟的玉米,费劲还没味儿。
咋改:一次只写一件事,把它的细节、情绪、画面都写透。比如写“一次停电”,就写蜡烛的光、妈妈摸黑切菜的样子、一家人围着蜡烛聊天的笑声,一件事写活了,比写十件事强。
▼【写作技法精讲40炼】
(终身买断制,永久研习)
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经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